走在“中马友谊”之桥上的那些人-凯发ag

您所在的位置: 凯发ag -  新闻渝航之声稿件

走在“中马友谊”之桥上的那些人

发布时间:2018-08-30来源:中交二航
【字体:】 分享:

8月30日,中马友谊大桥通车了,在援外建设“世纪工程”的自豪和荣耀背后,凝结了上千名建设者近3年的艰苦奋斗和忘我奉献。

尽管现场施工环境恶劣、疫情严重、材料匮乏、生活单调、压力巨大,建设者们仍然义无反顾,那是他们为国争光的“舞台”和“战场”。

“混血书记”

2016年5月,马尔代夫爆发严重的登革热疫情,项目部600余人中累计确诊90例。

项目书记王超刚刚走马上任,正准备在马尔代夫大干一场,可没想拳脚还未施展就患上了最严重的出血热。“卸完货回到办公室,几分钟后就感觉浑身关节疼,头也疼得像要爆炸。我以为是感冒,吃了点药,之后几天牙龈总出血,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患上了登革热。”当时,王超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已经下降到常人的百分之三左右,被紧急送进了重症监护室,医院甚至下了病危通知书。历经20多天,两次共3000毫升输血治疗后才转危为安。

当得知是同事给他输的血后,王超感动着调侃道:“我身体里流着兄弟们的血,以后我也是‘混血’人了。”出院后,王超没有片刻的休养,立即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岗位,他说:“现在正是困难的时候,我不能打退堂鼓,我要为大家多做点事情。”

 “民工”

2016年9月,烈日当空,“魔鬼海峡”海浪翻涌,大桥主桥水上大直径平台栈桥钢管桩和桩基钢护筒准备施沉,施工区三台大型浮吊、近30台套配套船舶设备整装待命。

剧烈摇晃的浮吊船上,一顶“红色安全帽”和几个“黄色安全帽”正竭力抓住晃动的钢丝绳,想要将其挂上卡环,身上和脸上布满了油污,他们却毫不顾忌,一直专注着手中的动作。

这是项目施工技术组副组长李洪军带领民工作业的日常。李洪军年近50,曾创下4项桥梁世界纪录,可面对中马友谊大桥,他不敢有一丝的懈怠。“在这片海上,每天都是新开始,每根钢护筒的施打都是新挑战。”受雨季天气影响,现场施工天数极少,起重吊装艰难,桩基施沉制约了后续所有工序的进展,项目面临着空前的安全和进度压力。

索性,李洪军就把“家”搬到了浮吊船上,与工人同吃同住,每天早上五点准时起床,中午也不休息,吃完饭就马不停蹄地干起活来,通宵都熬了几十个。当浮吊船背后的配重转到另一个方向时,船体就会整体倾斜,加上海浪的影响,船体随时都在摇晃。每天休息时,他便感觉自己一会儿好像头朝地脚朝天,一会又感觉整个人在站直了往下坠,时而左侧不平,时而歪向右边。“半睡半醒的状态就像喝醉了一样,回马累岛开会的时候,感觉地面都在摇晃。”李洪军说。

就这样,李洪军一直和工人们奋战在海上最一线,与涌浪搏击,成为了民工队伍中的一员。

 “文体之星”

“那苍穹之下,荒凉的海岸,他被海浪拍打,被烈日灼伤……”夜阑人静,项目常务副总工李宁难得一丝清闲,在海边抱着吉他自弹自唱。他是项目上唯一一个带吉他的人。《行者无疆》《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》《白桦林》 ……优美的旋律时常引来三五同事静心聆听,或点唱曲目。跳动的音符,随海风散去,带走思国思乡的忧愁,留下一片嬉闹欢笑。

29岁的李宁,2016年12月来到项目后,整日和钢筋混凝土、各种技术参数打交道,每天在烈日下奔走,脸被晒得黑红。视频时,看到以前白净的儿子被晒成了“包黑子”,李宁的母亲心疼到落泪:“我都不敢认你了。”

“要想当好一名工程师,就应当四海为家。”李宁却不以为苦。在马尔代夫,他融入的比任何人都快,带领员工与当地民众交流文化,报名参加马尔代夫乒乓球锦标赛,还成为了业余组的双料冠军。

其实,像他们这样在这座“海上奇迹”的建设中散发自己光和热的建设者还有很多。他们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,每天在高温炙烤下汗流浃背,至少要喝上5公斤水,有的人都被晒脱了几层皮,只是为了建好这座“中马友谊”之桥。(朱立娟)

网站地图